如何推进高端科学仪器与高端医疗器械出海与收并购?听听这些龙头企业大咖怎么说
来源: 本网 作者: 本网 日期: 2024-11-21
长期以来,我国出口的科学仪器和医疗器械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高附加值产品仍处于探索出海的早期阶段。然而,在全球技术和经济变革的背景下,随着科学仪器和医疗器械行业竞争不断增强,中国企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国际化机遇,“走出去”拥抱机遇前景广阔。
11月16日,在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高端科学仪器与高端医疗器械”分论坛上,其中一场圆桌对话便聚焦了这一前沿问题。在由生物岛实验室主任助理、黄埔学院执行院长毛丽丽主持的《如何推进高端科学仪器与高端医疗器械出海与收并购,提高国际竞争力》圆桌对话中,来自海尔集团、万华化学、永新光学、广州工控集团的领导嘉宾共商共讨,分享出海经验,就如何因地制宜做好当地的“本土化”提出了系列良策。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因地制宜’,在出海路上也需要尽量淡化国别标签。关于如何做好当地的‘本土化’,大家是否有所建议?”一开始,毛丽丽就抛出了如今企业出海面临的普遍问题之一——从出海布局到本地深耕,怎么样才能更像一家本土企业?
过去20年,海尔生物突破了超低温制冷技术的“卡脖子”难题,打破了外资品牌30年的技术垄断,不仅让国外品牌售价降低了50%,还实现了国产超低温品牌市场份额的绝对引领。在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占杰看来,企业出海前要弄清楚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走出来,二是怎么样能走出来,三是如何真正地走出来。持续深化海外本土化布局,有利于海尔生物抵御市场的短期波动,海外业务收益比重也日益增长。与此同时,要真正地走出去,不仅要从产品和技术上引领产业创新发展,还要在国际标准制定上有话语权、制定权,如此才算是在海外市场拥有一席之地、落地生根。
“现在有句流行的话是‘不出海就出局’;我们公司也特别流行一句话,‘不怕老外怕老乡’。”万华化学技术开发中心副主任张永振以两句流行语揭示了目前国内的“卷”状。他透露,目前中国制造业占全球30%,化工领域更是占到全球产能的46%,“国内大家都在卷,卷产品、卷价格,现在都开始卷服务解决方案了,所以出海是一个必然的必由之路。”在他看来,国外虽大,但要选定市场,目前万华化学正布局东南亚和欧洲两大市场,前者生物、油气资源丰富,后者技术客户成熟。他还以收购了匈牙利著名的BorsodChem公司为例,阐述海外收并购要有全球化的视野、本地化的运营,并通过人才、制度、技术三个层面实现真正的“本土化”。
在永新光学联席董事长、总经理兼技术总监毛磊眼里,只要产品够好、有信心、希望拥有更大的市场,出海就是科学仪器企业必须要做的事情,“因为这个行业太细、太窄了。”对于“出海”这一概念,他认为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走出去交流,接触国外先进企业技术,不断提升自我的话语权,进行标准制定与学术交流;另一方面是企业的收并购,除了收并购大企业,还可以投资国外“小而美”的技术创新团队。
广州工控集团作为广州市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将国际化布局作为企业重要战略方向之一,聚集高端装备产业,推动海外市场产业链高质量布局。“我们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打造一个跨国企业。”关于企业出海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经验,广州工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广军指出,企业需要把创新作为自己的“内涵”,才能实现国际外延。当前,广州工控集团正积极通过产品技术提升、产品品类拓展进军高端市场,构筑竞争优势,不仅实现“走出去”,更要努力“走上去”。“我们通过建立一种有组织、紧密的利益捆绑机制,围绕新的科研范式推动新的产业培育。”景广军建议,各界要积极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高端科学仪器和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